童年时期
拉乔的童年在塔那那利佛郊外的木质吊脚楼里度过,父亲的木工房是他最早的游乐场。刨花堆成的小山是他的床,各种型号的凿子是他的玩具。母亲总在社区厨房忙碌,带回来的糯米团永远先分给邻居家的孤儿。十二岁那年雨季,村里十间木屋被闪电击中起火,看着村民们从废墟里抢救出老木匠的工具时,拉乔第一次懂得\"社区\"两个字的重量——那晚全村人挤在没被烧毁的谷仓里,雨水从屋顶漏下,却没人抱怨,大家轮流讲着笑话等天亮。
少年转折
十七岁那年,父亲在修复百年教堂梁木时从脚手架摔下,临终前把刻着\"共建\"的刨子塞进拉乔手里:\"木头会腐朽,但人心搭的屋子永远站着。\"那天起,拉乔放下准备报考的建筑大学申请表,改填了社区发展专业。母亲摸着他的头说:\"你爸选的路,准没错。\"大专三年,他白天上课,晚上在木工房打工,赚的钱全用来给社区老人买老花镜。有次为帮单亲妈妈修缮漏雨的屋顶,他连续三天没合眼,结果考试迟到被教授批评,却笑着说:\"屋顶漏雨比考试分数重要,你看这样行吗?\"
青年坚守
毕业后成为社区互助中心协调员,拉乔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调解部族冲突——两大家族为争夺灌溉水源差点动武。他扛着父亲的老刨子走进对峙现场,把木头刨成两个一模一样的木碗:\"你们看,这碗来自同一棵树,就像你们的祖先曾喝同一口井的水。\"僵持三天后,他带着两族长老去当年重建村庄的旧址,在老井边摆上合酿的米酒,终于化解矛盾。去年母亲倒下后,他开始每周三在社区厨房掌勺,发现独居老人拉库不怎么吃饭,就每天中午带着热粥去陪他说话,直到老人愿意打开房门。
现在的他
二十八岁的拉乔依然住在父亲留下的吊脚楼里,木工房多了个角落摆着母亲的围裙。社区公告栏上贴着他手绘的互助地图,每个标记点都用不同木材制作。有人劝他去首都找份薪水更高的工作,他只是笑着摇头:\"你看这老木屋,拆了一根梁就会塌。我走了,这些老人谁来帮?\"每天睡前,他会摩挲父亲的刨子,在日记本上写:\"今天又多了一颗拧牢的螺丝,社区木屋又坚固了一些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