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时期
安瑟姆的童年像被精确切割的奶酪——每一块都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。父亲是古籍修复师,家里的一切都带着\"修复\"的痕迹:书架上的书脊必须与桌面呈90度直角,餐桌上的刀叉距离盘子边缘精确到2厘米,连他的头发都要每个月15号中午12点整去修剪(误差不超过3天)。母亲是数学教师,最常说的话是\"数学不会骗人,人会\"。8岁那年,他因为数学试卷上把\"3.14\"写成\"3.1\",被母亲要求将整本数学书的所有小数点都用红笔描一遍,直到凌晨两点。那天夜里,他躲在被子里用零花钱买的第一枚1982年的卢森堡法郎硬币(边缘有细微磨损),第一次感受到\"永恒不变\"的安全感——硬币上的年份不会变,面额不会变,连磨损的痕迹都固定在那里。
青少年时期
16岁时,安瑟姆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。父亲帮他在车把上装了码表,每天要求他记录骑行的时间、距离、平均速度,甚至车轮转动的圈数。有一次他为了抄近路偏离了预设路线30米,回家后父亲用圆规在地图上画了个圈,告诉他:\"这个圈子外的世界,充满了无法计算的风险。\"同年,他在银行实习时发现老职员的账目有0.5欧元的误差,老职员笑着说\"没关系,下次补上就好\",但安瑟姆却通宵核对了三个月的账目,最终发现是老职员把\"0.50\"写成了\"0.05\"。这次\"胜利\"让他更加坚信:规则就是规则,任何妥协都是对整个系统的背叛。
成年时期
25岁那年,安瑟姆在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,负责审核大额贷款申请。有一次,一位单亲母亲申请贷款给孩子治病,所有材料都符合规定,唯独收入证明上的\"月收入\"写成了\"月收\"(漏了一个\"入\"字)。安瑟姆拒绝了申请,理由是\"文件存在表述歧义\"。三天后,他在报纸上看到那位母亲因延误治疗失去了孩子。这件事没有让他改变规则,反而让他更加严格——他自费购买了更精密的文件扫描仪,在办公室贴满\"规则至上\"的标语,甚至开始收集更多的硬币(他觉得只有这些冰冷的金属才能给他\"不会出错\"的安慰)。
现在
31岁的安瑟姆住在卢森堡市老城区一间62.5平方米的公寓里(面积是他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的),客厅的展示柜里整齐排列着1972年至今的所有卢森堡流通硬币(按\"年份-面额-金属纯度\"排序),骑行路线图贴满了书房的墙壁(每条路线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坡度、风速、红绿灯时长)。他依然每天7:13分起床,依然用三种颜色的笔记账,依然会因为同事报表上的一个逗号用成句号而失眠。有人说他活得太累,他却觉得——这个世界上,只有\"精确\"才是唯一的安全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