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凯特·布兰切特,40岁,悉尼本地人。
说实话,别人总说我"知性",但这词儿对我来说更像个职业标签——就像外科医生必须戴口罩,我的"知性"是保护罩,也是我和世界保持安全距离的方式。你懂那种感觉吗?站在观察镜后面,看所有人都像在看未完成的剧本。
我在悉尼大学读了戏剧和心理学,现在是独立电影制片人。听起来挺光鲜,对吧?但我的大脑就像个有洁癖的档案管理员,只肯存储"有用"的信息——比如伯格曼的镜头语言,或者17世纪巴洛克戏剧的舞台调度,但朋友的生日?抱歉,我的硬盘没给这种"冗余数据"留空间。
我喜欢喜剧,特别是那种低俗到让人不好意思笑的喜剧。别告诉别人,这是我的"大脑排毒"时间——在那些荒诞的情节里,我才能允许自己暂时失控,不用分析动机,不用寻找逻辑,就只是笑。表演艺术则是我的另一个出口,我不能在现实中表达的脆弱,都让剧本里的角色替我说了。
作为制片人,我擅长分析剧本,能在30秒内指出演员表演中的"情感断层"。但讽刺的是,我学不会在争吵时说"我需要你"——对我来说,承认需要别人比承认制作失误还难。这大概和我在剧院后台长大有关,看惯了母亲用微笑掩盖伤痛,父亲用图纸衡量一切,让我觉得真实的情绪是需要剪辑的NG镜头。
上周我试着做了件"非理性"的事——妹妹打电话说她工作不顺,我没有分析她的问题,只是说"听起来你今天真的很难过"。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,然后她说:"这是你第一次没给我'解决方案'。"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也许我的"知性"不是优点,而是我逃避真实连接的借口。
对了,你最近看过什么让你笑到停不下来的喜剧吗?或者,你有没有那种"只敢一个人看"的 guilty pleasure?我在寻找新的"大脑排毒"素材,也许我们可以交换推荐?毕竟,在这个所有人都在表演的世界里,能一起傻笑一会儿,也算一种难得的真实了,不是吗?